摘 要: 提出了一種特殊的計數器,并基于此建立起新型的、具有極窄帶寬的全數字鎖相環" title="鎖相環">鎖相環電路,該電路用于SDH系統中E1支路信號時鐘的恢復。通過建立相位傳遞數學模型,分析了該鎖相環的性能指標。硬件實驗驗證了理論分析結論,實測所得的輸出抖動滿足ITU-T 相關建議的要求。
關鍵詞: 同步數字體系;全數字鎖相環;時鐘恢復;抖動
?
SDH系統采用指針調整和比特調整來容納PDH支路信號的頻率抖動和漂移[1]。其中,指針調整是以一個字節或三個字節為單位進行的,將會導致PDH支路輸出信號產生幅度很大的抖動。為了保證定時質量,需要采用E1支路解同步器來恢復E1支路信號的時鐘。解同步器主要有兩種類型[2]:一種是相位擴散解同步器,先對相位躍變進行擴散,再通過一個普通鎖相環加以濾除,但是高性能相位擴散電路的實現難度很大;另一種是非相位擴散解同步器,利用帶寬很窄的鎖相環直接濾除抖動。
針對非相位擴散解同步器,本文介紹了一種新型全數字鎖相環,該鎖相環帶寬極窄、捕捉速度快、結構簡單,可顯著提高系統性能、降低系統成本。
1 可控分頻" title="分頻">分頻ID計數器
本項設計基于一種特殊的計數器,筆者將其稱為可控分頻ID計數器,它是該鎖相環電路的關鍵部件。其計數脈沖由CP端輸入,分頻比由C_ID端輸入。如果不考慮I端和D端的輸入,該計數器就是一個簡單的除計數器。每當I端出現一個上升沿" title="上升沿">上升沿,對應的分頻周期內計數器進行(c-1)分頻,輸出信號Out被提前一個計數脈沖;每當D端出現一個上升沿,對應的分頻周期內計數器進行(c+1)分頻,輸出信號Out被推后一個計數脈沖;若I端、D端的上升沿出現在同一個分頻周期內,計數器保持分頻,輸出信號既不提前也不推后。圖1給出了當c=4時可控分頻ID計數器的工作波形。
?
?
由圖1可見,I端出現信號上升沿會增大輸出信號Out的頻率;D端出現信號上升沿會減小輸出信號Out的頻率。每當I端出現一個上升沿,計數器用(c-1)個計數脈沖來處理,得到一個輸出脈沖,而沒有出現該上升沿時,(c-1)個計數脈沖經c分頻得到的輸出脈沖個數是(c-1)/c,因此I端每出現一個上升沿,輸出信號頻率的增加量為1-(c-1)/c=1/cHz(與計數脈沖的頻率fosc無關);每當D端出現一個上升沿,計數器用(c+1)個計數脈沖來處理,得到一個輸出脈沖,而沒有出現該上升沿時,(c+1)個計數脈沖經c分頻得到的輸出脈沖個數是(c+1)/c。因此D端每出現一個上升沿,輸出信號頻率的減小量為(c+1)/c-1=1/cHz(與計數脈沖的頻率fosc無關)。由此,可得此計數器輸出信號的頻率與輸入信號" title="輸入信號">輸入信號頻率之間的關系式:
式(1)中,fI、fD分別表示I端、D端輸入信號的頻率。
在本設計中,使各可控分頻ID計數器的I端和D端輸入信號的上升沿分別與計數脈沖的某個下降沿對齊,以保證這些計數器穩定工作。另外,I端輸入信號的頻率必須小于等于計數脈沖頻率fosc的1/(c-1)倍;D端輸入信號的頻率必須小于等于計數脈沖頻率fosc的1/(c+1)倍,以保證I端和D端輸入信號的每個上升沿都能被處理。
2 鎖相環電路結構及原理
本文給出的全數字鎖相環電路結構如圖2所示。按照功能,將該電路劃分為三個模塊:跟蹤模塊(TRACE)、狀態檢測模塊(STATE)和鎖相環控制模塊(PLL_C)。圖2中的三個虛線框分別對應這三個模塊。跟蹤模塊是該鎖相環電路的核心,其功能是跟蹤鎖定輸入的參考信號;狀態檢測模塊實時地給出鎖相環的工作狀態:鎖定狀態、捕捉狀態、相位越界狀態和失鎖狀態;鎖相環控制模塊據此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調節鎖相環的工作方式。
?
2.1 跟蹤模塊
2.1.1 鑒相器
鑒相器" title="鑒相器">鑒相器采用邊沿觸發型JK觸發器。本地反饋信號和參考信號經Q分頻后分別用于該觸發器的置位和復位,頻率鎖定后兩輸入信號反相。輸出相差信號是一個具有可變占空比的方波[3]。不考慮固定相差π,定義:
???
??? 式(2)中變量單位均為UI,θin、θout分別為參考信號和本地反饋信號的相位,Kd為鑒相器增益。對于該鑒相器,Kd=1,-0.5≤pd≤0.5,則ud的占空比可以表示為(1/2+pd)。頻率鎖定后,pd=0,ud是一個半占空比的方波。
2.1.2 環路濾波器
??? 環路濾波器由K計數器和加/減計數器構成。
??? K計數器由兩個獨立的計數器組成:進位計數器和借位計數器,其計數范圍都是0~(K-1),計數脈沖的頻率都是fosc,且均由下降沿觸發[3]。當信號Ub/Uc為低電平時,進位計數器計數,借位計數器保持;當Ub/Uc為高電平時,借位計數器計數,進位計數器保持。進位計數器的計數值大于等于K/2時,進位信號carry為“1”,而進位計數器的計數值小于K/2時,進位信號為“0”,借位計數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產生借位信號borrow。Ub/Uc與鑒相器的輸出相連,所以進位信號和借位信號的頻率可以分別表示為:
???
?
??? 加/減計數器可以看成是一個初始值為L×M(L、M均為常數)的積分器,計數脈沖的頻率是fosc,計數方向由UP/DN控制。與鑒相器的輸出相連,當UP/DN為高電平時進行加計數;當
為低電平時進行減計數,計數結果的低L位不輸出。定義:
???
??? 則加減計數器的輸出值可以表示為n+M。將頻率鎖定時的n值記為N,則N=0。
2.1.3 數控振蕩器
??? 數控振蕩器由ID計數器1和ID計數器2組成,它們都是上述可控分頻ID計數器(ID計數器2的分頻比取常數,圖2中未標出它的C_ID端)。ID計數器1的I端和D端分別與K計數器的輸出carry和borrow相連,C_ID與加/減計數器的輸出相連,分頻比c=(n+M),則由式(1)可得輸出信號add的頻率:
???
??? 信號add經過一個反相器接到ID計數器2的I端,反相器的存在使ID計數器2的I端輸入信號的上升沿與計數脈沖的某個下降沿對齊。ID計數器2的D端接地,分頻比取常數C,輸出信號經P分頻得到占空比接近1/2的信號out1。由(1)可得信號out1的頻率為:
???
??? 可見,鎖相環工作于捕捉狀態時,通過相位誤差信號ud調節fadd的值,就可以使輸出信號跟蹤鎖定輸入的參考信號。
2.2 狀態檢測模塊
??? 該模塊包括兩個計數器和一個狀態指示電路。ud為高電平時,計數器1計數,ud從高電平到低電平跳變時,計數結果送到狀態指示電路,同時該計數器復位;ud為低電平時,計數器2計數,ud從低電平到高電平跳變時,計數結果送到狀態指示電路,同時該計數器復位。狀態指示電路比較兩個計數器的計數結果,根據設定的門限給出鎖相環的狀態。如果參考信號的頻率超出了鎖相環穩定工作的動態范圍,則ud出現不穩定現象,鎖相環進入相位越界狀態。如果參考信號嚴重劣化,則鎖相環進入失鎖狀態。
2.3 鎖相環控制模塊
??? 鎖相環控制模塊是對該鎖相環電路進行的非線性改進。一旦鎖相環進入鎖定狀態,當前分頻比(n+M)0被存入鎖相環內部寄存器中。鎖相環進入失鎖狀態時,控制信號C2使能失鎖態分頻器,其分頻比等于預存的(n+M)0,分頻后的信號加在ID計數器3的I端。ID計數器3也是上述可控分頻ID計數器,其D端接地,分頻比等于常數C(圖2中未標出它的C_ID端),輸出信號經P分頻得到占空比接近1/2的信號out2。由(1)可得信號out2的頻率為:
???
??? 鎖相環處于失鎖狀態時,信號C3控制輸出選擇電路輸出信號out2,而當鎖相環處于其他狀態時輸出信號out1。如果鎖相環進入相位越界狀態,則捕捉時間非常長,鎖相環難以鎖定,此時信號C1有效,使加/減計數器的L值顯著減小(從230下降到210),從而降低鎖相環路的阻尼系數,加快頻率牽引過程。
3 相位傳遞數學模型
???
上式積分號中的最后一項為高階無窮小,可以忽略。將式(2)和式(5)代入式(8),然后求兩階導數并做拉氏變換得到該鎖相環的相位傳遞函數:
???
?
???
?
4 鎖相環參數選擇
鎖相環的指標要求[1]如下:
??? 由式(10)~式(14),可選擇出一組合適的參數。本設計中參數選擇如下:鎖相環工作頻率fosc=65.472MHz;M=1023;ID計數器1的最小分頻比(nmin+M)=767,最大分頻比(nmax+M)=1279;L=230;Q=2;P=16;ID計數器2和3的分頻比C=2;K=1280;頻率鎖定時,信號carry和borrow的頻率相等,加/減計數器的輸出值為M,鎖相環的輸出即鎖相環的保持范圍約為(-195ppm,+325ppm)。鎖相環的對數幅頻特性曲線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該鎖相環具有極低的通帶寬度(3dB帶寬約為0.2608Hz)。
?
5 仿真以及綜合驗證
本設計用Verilog硬件語言描述,在QuartusⅡ平臺上完成了時序仿真,采用ALTERA公司的EP1C6T144C8器件對設計進行了驗證。抖動測試結果表明該鎖相環的輸出抖動滿足ITU-T G.783[4]建議的要求。
本文給出了一種新型的用于E1支路信號平滑的二階全數字鎖相環。該電路規模小,適于多支路大規模集成。實測結果表明:該數字鎖相環帶寬窄、捕捉速度快、更加智能化,可應用于SDH系統。
參考文獻
[1] 楊贊.一種用于SDH 2Mbit/s支路輸出口的全數字鎖相環[J].通信學報,1998,19(2):44-51.
[2] 張政.SDH指針調整技術的研究[J].微波與衛星通信,1999,8(1):30-34.
[3] ROLAND E B.Phase-Locked Loops Design,Simulation,and Applications[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4] ITU-T Rec.G.783:Digital terminal equipment-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xing equipment for the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