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le="云計算">云計算屬于IT技術,這應該是大家的共識。個中原因有很多:一,有谷歌這樣的IT公司提出;二,基于IP協議;三,目前做得最成功的是IT公司,如亞馬遜、谷歌、saleforce等;四,基礎提供商也是IT公司,如做硬件的惠普、戴爾,做存儲的EMC,做網絡的思科,做虛擬化的vmware、citrix,做軟件的谷歌和hadoop,以及集成商IBM等;五,前期規范也主要由IT組織制定,如DTMF、SNIA等。
然而,云計算最早還是來自CT,即通信行業。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很久以前通信業界就用“云”符號代替復雜的網絡結構,如PSTN。目前CT的用戶只要接入通信網絡,無需知道網絡結構就可以使用各種業務,如語音、短信、彩信等,這其實和云計算的思想很像。而且,通信業也提出了PCCN的概念,即公共計算通信網,認為云計算和短信中心、彩信中心一樣,只是通信網中的一個業務平臺或者網元而已。
那么,短信、彩信這些通信業務到底是不是能夠稱得上短信云、彩信云?至少在幾點上很符合,例如:按使用付費,即發一條短信就收一條短信的錢;又如是可管理的,通信網的管理事實上比互聯網的管理要復雜得多;是基于IP提供的,因為彩信走的主要是IP協議。唯一一條不符合的就是彈性可擴展。短信、彩信基本上可以讓單個用戶想用多少就用多少,但是如果所有用戶同時并發,那么短信中心和彩信中心就吃不消了,就會出現短信在過年時會突然發不出去的情況。這是因為這兩項業務在業務平臺端并不是彈性的,業務量固定在某個具體的短信中心或者彩信中心,無論一個人在用,還是一億人用,中心都只能提供同樣的處理能力,或者說是消耗同樣的資源。正因為如此,短信、彩信這些通信業務,并不能算作短信云或者彩信云。
云計算對CT的沖擊已經開始,通信業也正在積極地采取對策。各個電信組織已開始進行云計算規范標準的跟蹤和制訂,如ITU-T、IETF;各個通信運營商也開始建設、使用甚至研發云計算技術。Gartner表示,現在國外運營商Singtel和Telesta已經在云計算業務上盈利。中國三大運營商也在跟進,其中尤以中國移動最為積極,其已提出大云這個云計算組件平臺,主要基于開源。中國聯通,目前的主要關注點是PCCN。中國電信則主要集中于云計算平臺的試驗,在全國數個省份建設和測試了不同的云計算試驗平臺。在國際組織的參與上,由于歷史包袱不同和歷史傳承不同,中國移動主要參與了IT組織,如DTMF;中國聯通主要從PCCN這個概念出發,積極參與ITU-T;中國電信由于參與國際電信組織的歷史比較悠久,因而也是主要參與CT組織。
在云計算的標準方面,IT和CT有著不一樣的關注點。電信組織更加關心如何組網,多個云計算之間如何互通,以及如何管理云計算網絡,而這是電信業的強項;而IT則主要關注云計算的接口、管理和具體的技術等,而這同樣也是IT業的優勢所在。
當前,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網絡雖然在融合,都在走向IP化,但思維方式卻完全不同。IT人主要關注端,因為他們認為端到端之間的網絡是不可靠的,所以只要能通就好,可靠性由端來保證;而通信人則更加關注網絡,認為網絡要智能、可管理、提供可靠的服務,端只是一種接入工具,無需太復雜。另外,電信設備可靠性要求很高,一年允許宕機的時間也就幾分鐘,所以我們的電話可以一直在線,而網絡卻是時斷時續的。
對于通信人而言,盡管虛擬化技術、分布式技術等具體技術已經成熟或者成型,但是組網確實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通信人認為,如果業務質量得不到保證,那么就會不利于云計算數據中心的發展,因而加強接入質量的控制,希望用戶在訪問云計算數據中心時帶寬能夠得到保證。與此相應,交換機和路由器就要為用戶預留帶寬,并需要制訂一個對所有網絡設備進行統一控制的協議來滿足這一需求。客觀來看,通過預留帶寬來確保業務質量,事實上是通信人很擅長的。
面對以后將會出現的跨云計算數據中心訪問,通信人同樣也有先天的優勢。將來,可能會出現一種業務同時使用中國移動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和中國聯通的云計算數據中心的情況,此時就需要一個broker(代理),而這也正是通信人所擅長的。例如,連接兩個運營商的短信互通網關、彩信互通網關。此外,網絡管理也是通信人的強項,成為通信業發力云計算的一個重要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通信人很擅長制訂標準,現在的每種通信業務基本上都有一種協議,例如短信協議,彩信協議等。對于互聯網業務而言,除了承載的IP協議是一樣的以外,其他的都主要通過接口定義來解決互通的問題。
當前,標準化是云計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實中目前存在的云計算中心,都是獨特的。如果將云計算看做一個業務或者一個服務,那么標準化就能給用戶帶來一致性的體驗,這是通信人所追求的。但是,IT作為一個創新的行業,希望有自己獨有的特色,形成差異化競爭,所以標準化帶來的價格競爭這個惡果,并不是IT人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