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最新文章 神十八6.5小時完成自主對接:航天員已順利進駐空間站! 4月26日消息,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入軌后,于北京時間2024年4月26日3時32分,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 整個自主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 發表于:4/26/2024 復旦大學科學家取得纖維電池技術新突破 一件柔軟透氣的衣服,不僅可以儲存能量,還能便捷地為手機、手表等隨身電子設備供電。這一曾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場景,已經變成了現實。 ??近日,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在高性能纖維電池及電池織物研究上取得新突破:通過設計具有孔道結構的纖維電極,實現電極與高分子凝膠電解質的有效復合,團隊不僅解決了高分子凝膠電解質與電極界面穩定性差的難題,還發展出纖維電池連續化構建方法,實現了高安全性、高儲能性能纖維電池的規模制備。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主刊。 發表于:4/26/2024 我國長征八號系列運載火箭新構型發布 我國長征八號系列運載火箭新構型發布,運載能力提升至 7 噸 發表于:4/26/2024 東方空間引力二號可復用火箭發布 4月25日消息,2024年中國航天大會上,東方空間正式發布了全新的中大型可回收液體運載火箭“引力二號”。 東方空間的首型火箭引力一號已于今年1月11日首飛,創造了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中國運力最大民商運載火箭等多項紀錄。 引力一號運載能力為近地軌道6.5噸、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4.2噸,首飛搭載3顆“云遙一號”氣象衛星,以及重達3噸的低成本貨運飛船主體結構配重,也可支持噸級以上大型衛星搭載,可執行我國低軌衛星星座組網與補網發射服務。 發表于:4/25/2024 我國牽頭建設的國際月球科研站時間表公布 我國牽頭建設的國際月球科研站時間表公布:2035 年基本建成,2045 年功能完善 發表于:4/25/2024 官方宣布:我國航天員將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4月24日消息,我國航天員將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這一時刻值得期待。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第4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第4批航天員入隊后,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后續任務,并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我們還將抓緊研究推動國外航天員以及太空游客參與空間站飛行,不久的將來中國空間站一定會迎來更多不同身份的新成員。” 據悉,本次神舟十八號將上行實驗裝置及相關樣品,將實施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在軌建立穩定運行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系統,實現我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 發表于:4/25/2024 神舟十八號瞄準4月25日20時59分發射 神舟十八號瞄準4月25日20時59分發射 發表于:4/24/2024 引力二號可回收中大型運載火箭預計2025年年底首飛 4 月 23 日消息,在今日舉行的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東方空間公司發布了引力二號可回收中大型運載火箭。 火箭總設計師黃帥表示:引力二號火箭具有大運力、大空間、低成本、高可靠、高自主、高便捷、高繼承、強拓展等技術特點,預計將于 2025 年年底具備首飛能力。 據介紹,火箭動力系統全部采用東方空間自研的“原力-85”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已于 2023 年 12 月完成半系統熱試車,將于今年二季度完成全系統試車。 發表于:4/24/2024 歐洲航天局利用MVG設備大幅增強新型 Hertz 2.0 測試設施靈活性 天線測量解決方案領導者Microwave Vision Group(MVG)近日宣布與歐洲航天局 (ESA) 簽訂兩份合同,位于荷蘭的歐洲航天研究和技術中心 (European Spa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entre, ESTEC)將通過MVG天線測量技術為其新型改進射頻測試設施Hertz 2.0提供補充 發表于:4/23/2024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四十二號02星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四十二號02星 發表于:4/22/2024 我國首款自主研制洲際客機C929項目啟動聯合攻關 我國首款自主研制洲際客機,國產大飛機 C929 項目啟動聯合攻關 發表于:4/18/2024 中電科自研首款九譜段高清相機組件成功開機 4月17日消息,據“中國電科”官微發文,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四維高景三號01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電科芯片自主研發的四維寬幅焦面電子學組件已成功開機并傳回首圖,圖片質量卓越,展現出清晰的圖像、豐富的層次和準確的色彩。這一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在九譜段TDICCD產品應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發表于:4/18/2024 我國成功研制100噸超大推力電動振動試驗系統 4月17日消息,據央視新聞報道,日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召開科技成果鑒定會,宣布一款我國自主研制的100噸超大推力電動振動試驗系統研制成功。 振動試驗系統可以模擬火箭、衛星、飛機等裝備在運行過程中的使用環境,從而檢測裝備結構和性能的可靠性,是發展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等產業的必備配套裝置。 目前,該系統已投用于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并多次完成產品測試。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運載工程 發表于:4/17/2024 中國首顆超大幅寬商業光學遙感衛星發射 4月15日12時12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四維高景三號01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的星箭,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 發表于:4/16/2024 第一枚20手獵鷹火箭送了23顆星鏈衛星上太空 4月13日消息,北京時間今日上午09:40,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發射了第155批共計23顆星鏈衛星。 此次執飛火箭為獵鷹九號B1062.20,已成功在海上駁船完成了回收,它也因此成為了第一枚20手獵鷹九號火箭,創下了新的復用紀錄! 除了這枚20手的獵鷹火箭,SpaceX還曾擁有另外三枚19手的火箭: 第一枚19手獵鷹九號是B1058.19,去年12月23日發射了第129批次23顆星鏈衛星,但在歸港途中不幸遭遇狂風巨浪被顛覆。 第二枚是B1061.19,今年2月23日發射了第140批次22顆星鏈衛星; 發表于:4/15/2024 ?…16171819202122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