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發展可分為感知智能、認知智能和自主智能三個層次。其中,認知智能以類人腦芯片、深度學習算法的進步做為主要標志。8月3日,IBM蘇黎世研究中心宣布研制出世界上首個人造納米尺度隨機相變神經元,可用于制造更高密度、低功耗的認知學習芯片,預示著認知人工智能時代有望提前到來。
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形成體系化支撐,單點理論、單項技術并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歷史上人工智能的發展經歷過多次起伏,一方面是由于人們對“智能”的理解不斷發生變化且期望往往過高,另一方面也受限于特定歷史階段中關鍵技術的指標能力,如計算機處理能力、神經網絡算法成熟度、數據樣本的豐富程度等。納米級神經元研發成功的真正意義在于從硬件底層突破了傳統神經網絡計算的局限,為深度學習、認知、推理、規劃等高級人工智能算法的演進起到助推作用。
我國應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發展新浪潮,以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一是定位高端,制定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在客觀分析、科學研判的基礎上,找準產業未來發展的薄弱點和趕超點。二是立足自我,鞏固在自然語音語義識別、機器學習、智能搜索等細分技術領域的既有優勢,強化人工智能產品原始定義能力,扭轉技術路徑跟隨以及產業鏈核心關鍵環節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形成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三是有效推進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示范。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家居、汽車、無人系統、安防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提升生產生活的智能化服務水平。支持在制造、教育、環境、交通、商業、健康醫療、網絡安全、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示范,提升我國人工智能的集群式創新創業能力。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