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經濟開發區臺積電項目施工現場,5000多名工人同時忙碌。明年5月,世界大批知名品牌的電子產品將裝上這里出產的“芯”。
背靠長三角特大城市南京的區位優勢、人才優勢,去年以來,南京江北新區快速集聚上百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曾是集成電路產業荒漠的南京,正在國內城市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芯”老大聚攏“朋友圈”
作為全球芯片制造業“帶頭大哥”,臺積電落子南京,震動產經界,世界知名媒體爭相報道。臺積電將在南京江北新區投資30億美元,建設全球最先進的12吋晶圓廠,預計直接帶動集成電路產業上下游產業300億美元投資。
去年3月項目簽約,5月公司注冊,7月開工建設,臺積電南京工廠進展神速。目前,項目建設進度完成86%,基建工程初步完成,無塵設備和空調已進場,預計9月10日完成基建建設和基礎裝備安裝,全面迎接生產線設備安裝。
在江北新區研創園,展訊半導體(南京)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全力以赴聚焦最前沿的5G芯片研發。展訊是全球第三大基帶芯片廠商,去年全球出貨超6億套,占全球份額27%。公司副總經理李永三介紹,展訊(南京)公司負責5G產品研發、移動智能終端系統和軟件設計,預計2018年下半年推出5G芯片,產品將由同在江北新區的臺積電生產。未來5年,公司累計產值將近30億元。
集成電路產業各個環節,從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設及支撐型行業,相互依賴性強。在制造環節,臺積電排名全球第一,業內人士認為,其地位至少10年無人撼動。從上游的設計到下游的封裝測試,都在追隨行業龍頭,聚攏形成產業鏈。
和展訊一樣,靈動微電子也是從上海移師江北新區。南京靈動微電子南京公司負責人蔣醒元介紹,他親身經歷上海張江集成電路產業從無到有:中芯國際落戶,帶動設備制造、原材料行業,接著是設計公司、封測企業跟進,不到10年形成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高地,去年產業規模突破千億。
除臺積電,由清華紫光投資的紫光南京半導體產業基地也落戶江北新區,總投資超過300億美元。
去年以來,江北新區新增集成電路設計企業100余家,國內10強一半落腳這里。據測算,到2020年,江北新區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將達千億元。而去年,南京全市集成電路產業年產值不到50億元。蔣醒元展望,按江北新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勢頭,南京將成中國“芯片之都”。
逐鹿“芯”都南京有優勢
最近,東南大學電子信息專業畢業生王蕖睿和好友決定就在南京就業,而在兩年前,南京高校集成電路專業畢業生大多前往北京、上海、深圳就業,因為南京集成電路企業少。
現在情況變了,南京集成電路的人才優勢,正在變成產業優勢。李永三感慨,南京辦公司不愁人才。去年底,江北新區研創園食堂就餐者寥寥,而現在人滿為患。
臺積電南京公司所需員工大部分從大陸招聘,250多名未來的工程師正在臺灣受訓。他們中,很多來自南京之外的高校。
南京集成電路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曹華鋒介紹,集成電路產業門檻高,從業者層次高,薪資也高。像臺積電的員工至少是工程師,東南大學的微電子專業碩士,剛畢業年薪起步價就是15萬元。
而集成電路產業也是“貴氣”行業,規模再小的芯片廠,投資起步價至少上百億元。當然,高投入、高技術總是伴隨著高附加值。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副總經理李輝介紹,集成電路各環節毛利率很高,設計30%左右,制造超過30%,連“最不賺錢”的封測毛利率也逾10%。
集成電路產業視為電子信息產業的靈魂,我國芯片進口總值去年達2400億美元,已超過原油。2014年,國家發布集成電路產業綱要,成立規模達14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市場、政策雙重驅動,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升溫。
未來4年,國內將建26座半導體晶圓廠,投資高達5000億元。以“武漢新芯”為基礎的國家存儲器生產基地項目,投資額240億美元;上海中芯國際投資近千億元,新建數家12英吋廠;以服裝聞名的福建晉江也轉向集成電路產業,規劃打造千億級基地。
“臺積電引爆南京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加上紫光南京及幾大設計企業加盟,南京若持續發力,未來5年有望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的第三大集成電路產業重鎮。” 曹華鋒說。
千億基金撬動社會資本
行業巨頭落戶,南京高校集成電路專業實力突出,人才豐富,南京區位優勢、城市能級提升,國家級新區的金字招牌……這些都是集成電路產業向南京集聚的重要因素。
后來居上,南京雄心足。撬動社會資本,南京成立500億元集成電路產業專項發展資金,江北新區設立200億元發展基金,南京高新區拿出100億元引導基金,加上其它機構基金,南京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的基金已近千億。
集成高端要素,撬動產業發展,江北新區探索性地成立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該中心以南京高新區軟件園為投資主體,東南大學、省產研院專用集成電路研究所為整體規劃牽頭單位,匯聚中科院微電子所、南京大學等單位的技術資源,注冊資本1億元,可支配載體面積達4萬平方米。
“在上海、北京、深圳,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人員是事業編制,而我們實行市場化運作。政府決策是否引進項目,給多大政策支持,不再憑感覺,而是根據中心提供的企業評估報告。我們持續跟蹤全球產業和技術最新進展;對公共服務平臺運營費用,政府不再照單全收,而是根據企業實際使用情況再付費。”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綜合管理部總監呂會軍說。
按傳統思路,培育一個產業至少需10年甚至更長時間,但只要政府善用市場,聚合資源,這個過程可大大縮短。逐鹿“芯片之都”,南京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