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半導體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眾多企業如雨后春筍,爭當國產半導體產業的先鋒。在國家政策支持和產業的趨勢下,涌現了一批半導體先驅,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就是紫光集團。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圖/商業周刊/攝影曾千倚)
紫光集團的前身是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在國家以集成電路為發展重點對象的時候開始發力,以“國際并購+自主創新”為雙輪驅動,確立了主導為集成電路,逐步向泛IT、移動互聯、云計算與云服務等信息產業核心領域集中發展的戰略。
一路收購與合作,跨向手機芯片領域
2013年,紫光集團打響了進軍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的驚艷一槍——以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上市公司展訊通信,向“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企業”的目標和發展戰略又近了一步。
收購展訊可謂是彌補了公司在射頻芯片領域的不足,因為展訊通訊主要有基帶和射頻兩大類芯片產品,芯片主要有集成度高、性能穩定、可靠性好、成本低的特點,基帶類芯片是公司通過多年自主研發的成果。
紫光收購展訊,不僅一步躍入集成電路產業,隨后一年智能手機的銷量大增,也讓展訊收益頗豐。而且從后期的拓展海內外市場,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證明了清華紫光當時眼光的獨到。
展訊被拿下不久,中國功率放大器、藍牙與FM芯片領導供貨商銳迪科又被紫光斥資9億美元拿下。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收購,對雙方甚至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都尤為重要。銳迪科和展訊在技術和產品上的有效協同,將顯著提高中國企業在全球移動通信芯片領域的市場地位。
2014年8月,Intel在移動4G上犯下重大失誤,向紫光集團旗下展訊、銳迪科投資人民幣 90 億元,雙方將聯合開發基于英特爾架構和通信技術的手機解決方案。2017年推出的,使用Intel X86 Airmont 架構的14nm展訊SC9861G-IA芯片,就是雙方的合作成果。
可以說,正是有了紫光集團整合了展訊和銳迪科,Intel的投資、先進架構、制造技術才會與紫光合作。這一連串的事件說明了紫光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道路上初戰告捷。
布局存儲,目標指向未來
紫光在收購了展訊和銳迪科之后,就打起了存儲產業的主意。但是對西部數據股權收購,以及入股矽品、力成和南茂都遭到失敗之后,紫光開始了與國內企業聯手的方式,進軍存儲產業。
2016年7月,紫光集團收購了武漢新芯的大部分股權,并注冊成立了全新的長江存儲,將武漢新芯變成其全資子公司。該公司將以武漢新芯現有的12寸先進集成電路技術研發與生產制造能力為基礎,繼續拓展武漢新芯目前的物聯網業務布局,并著力發展存儲產業。這家新企業將擔負中國存儲產業崛起的重要任務。
趙偉國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在Flash方面,長江存儲32層64G 3D NAND芯片今年將實現量產,這會是國內存儲產業的一大突破,不僅如此,紫光對DRAM也是高度關注。 曾計劃整合長江存儲和紫光國芯,打造一個類似于三星這樣的DRAM和NAND Flash并駕齊驅的存儲巨頭,但結果以流產告終。
這些波折也沒有阻礙紫光國芯的成長,他們計劃在今年發布第四代DRAM存儲器芯片產品,產品的容量更大、集成度更高、讀寫速度更快。
當我們再次回首,這幾年Flash和DRAM價格的高漲,又一次證明了紫光眼力的老辣。而芯片只是紫光存儲布局里小小的一環。隨著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汽車、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概念的興起,對存儲的需求在未來必然會迎來爆發性的增長,而HHD的衰落,更是給SSD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這也是紫光為啥要與光寶科技合作的重要原因,與西部數據合作的紫光西數,更是紫光存儲戰略的重要一步棋。
對新華三的收購,也是紫光的存儲戰略重要組成部分。至此,紫光在存儲上的美好藍圖基本完成。
國產集成電路航母正式啟航
從布局上看,紫光的理想很宏偉,也體現了紫光對振興國產集成電路產業的決心。事實也是如此,紫光也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集成電路巨頭,但是他們仍然在突破,在精益求精,不斷完善產業鏈,力爭打造一個面面俱到的國產集成電路航母。
紫光布局的這幾個領域,潛力都是巨大的,國家都很重視。站在這個角度看,紫光的未來一片光明,但是實際上困難重重。
首先是芯片方面,紫光只能在低端領域攻城略地,通過價格戰掙辛苦錢,而高通、聯發科在高中端大殺四方,掙得盆滿缽滿。而在聯發科開始調整戰略,主攻中低端,高通也與國內合作,拓展低端市場,這些對紫光來說,將會是重大的打擊。
至于存儲芯片方面,對比最近晉華項目被美光起;ICinsights總裁斷言中國無法繞過三星、美光,SK海力士等企業的專利生產存儲產品。這些論調從側面證明了國產存儲的舉步維艱。
縱使前路曲折難行,也希望紫光能夠堅持下來,成就一個“中國三星”一樣的集成電路巨頭,實現“中國芯”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