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造芯片是一個費時、費錢又費力的“苦差”,近年來,國內很多傳統企業“跨界”造芯,但效果欠佳,相關企業發展緩慢,半導體“造夢”之路艱險重重。作為中國知名度最大的四家互聯網巨頭企業,BATX的實力雄厚,它們“造芯片”還真是比其它企業更靠譜,畢竟它們有豐富的企業資源,對構建自己的芯片生態有很大優勢,唯一的難度就在于掌握芯片最核心的技術。
對于進軍半導體的企業而言,成立獨立的部門專研技術是必經之路。9月19日,阿里巴巴宣布,正式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據OFweek電子工程網編輯獲悉,到明年4月,阿里巴巴將發布它們的神經網絡芯片,三年內研制出量子芯片,這速度著實讓業界驚嘆。
BATX的半導體“造夢”之路有何不同?
芯片從設計、研發到制造、封裝、測試等,涉及近萬道工序,相關技術難題非常多,阿里在去年這個時候成立阿里巴巴達摩院,就讓人們看到了它們對技術的執著,成立半導體公司意義非凡,畢竟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只有掌握核“芯”科技的企業方能馳騁商場,稱霸世界。
芯片分很多種,每家企業“造芯”的目的不盡相同,戰略意義也各有千秋。過去二十年,互聯網企業為中國經濟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創造了很多世界級企業。百度、阿里、騰訊、小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互聯網第一陣營的巨頭們,它們的半導體“造夢”之路有何不同?
百度的“芯”思
百度作為一家以互聯網搜索起家的企業,到現在公司的主要營收仍來源于此,近年來,很多的互聯網企業尋求轉型,百度也順勢而為成立了百度研究院。百度研究院有深度學習實驗室(IDL)、大數據實驗室(BDL)、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SVAIL)、商業智能實驗室(BIL)和機器人與自動駕駛實驗室(RAL)五個實驗室,這些技術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因此很多業界人士認為百度“押寶”AI。一直以來,百度是對AI投入最大的互聯網企業,目前百度的人工智能團隊接近兩千人,匯聚了全球頂尖的技術人員,孵化了無人駕駛、DuerOS語音交互、人臉識別等多項新業務,未來人工智能在百度的核心業務占比將越來越大。百度造芯片不同于其它互聯網企業,它們研制的重點是AI芯片,從它們近年來推出的新產品就可以看出。
2017年3月30日,百度公司首席架構師、度秘事業部首席技術官朱凱華宣布推出DuerOS智慧芯片,這款芯片采用了ARM公司mbedOS內核及其安全網絡協議棧,搭載了DuerOS對話式AI操作系統,賦予設備可對話的能力,已量產。就在今年7月4日,百度在AI開發者大會上推出 “昆侖”,其中包含訓練芯片昆侖818-300,推理芯片昆侖818-100,主要面向AI大規模運算需求,這是目前為止業內設計算力最高的AI芯片,同時也是中國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
百度造芯片的速度很快,但是它們在芯片領域的技術積累時間不短。2011年,百度將GPU和FPGA技術應用于搜索、圖像等業務,2017年百度發布了一款基于FPGA的云計算加速芯片XPU,百度是第一個發布自有芯片的互聯網巨頭,同時百度也投資了一些芯片公司。
阿里的“芯”思
在幾大互聯網巨頭里面,阿里巴巴的業務布局最廣泛,同時也最前沿。AI、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幾乎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未來很難判斷阿里是什么類型的公司,這對于芯片領域而言,網絡芯片、手機芯片、IOT芯片、AI芯片、RFID芯片的話,幾乎各個領域都可以看到阿里的身影。廣泛涉獵的同時還得擁有核心技術,這與它們近年來對芯片的戰略息息相關。
阿里雖然一直未設立獨立研究機構投入芯片研發,但它們對芯片的投入一直不少。從投資寒武紀、深鑒、耐能、翱捷科技等初創芯片企業到全資收購中天微全力去研發“中國芯”,這些都可以看出阿里進軍半導體產業的決心。
2017年10月11日,在阿里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 CTO 張建鋒宣布阿里巴巴成立全球研究院。9月19日,又是張建鋒,他表示阿里將成立一家獨立運營的芯片公司,名為“平頭哥”,不管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我們都可以看到阿里的野心。
阿里巴巴達摩院是一家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以人類愿景為驅動力的研究院,涵蓋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芯片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部分,但也是核心部分。
騰訊的“芯”思
劇情跳到騰訊這邊,作為中國掌握用戶數據最多的互聯網巨頭,騰訊似乎對芯片的興趣并不大,騰訊馬化騰曾多次表示,目前暫不考慮芯片業務,可以看出它造“芯片”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自身的核心業務,如微信、游戲、AI等。
騰訊雖然目前尚未成立獨立事業部造芯片,但它對芯片的投資在繼續。今年5月,騰訊一改往日作風,首次投資國內AI芯片公司,這家企業專注于研制數據中心深度學習芯片。
在大戰略上騰訊與百度阿里如出一轍,在幾年時間內成立了三大AI實驗室,加強自己在行業的技術積累。2012年成立的優圖實驗室專注在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機器學習等領域;2015年成立的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專注于人工智能技術探索與應用研究;2016年成立的騰訊 AI Lab主要研究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機器學習。
小米的“芯”思
小米一直在強調自己的“互聯網”屬性,但截至目前為止,小米仍是一家以手機為核心業務的企業,手機芯片對于它們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小米深知這一點。2017年2月小米發布了第一款手機芯片松果澎湃S1, 這款芯片用在小米5C上,小米即將推出澎湃S2,據悉,澎湃S2將會使用臺積電的16nm制程,定位是入門或中端產品。
與上面三家互聯網巨頭不同的是,它們均在研發AI芯片,而小米的重點仍在手機芯片這塊。雷軍曾對OFweek電子工程網編輯表示,小米做芯片兩個原因,一是不想受制于人,二是降低成本提升在手機行業的競爭力。近年來小米推出自主設計的處理器,有望成為繼華為之后第二家擁有自主處理器的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
綜述:盡管每家企業的成長環境、發展戰略、未來布局等不同,但它們深知技術的重要性。作為互聯網企業,它們已經在互聯網行業證明了自己,隨著行業發展陷入瓶頸,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企業有著非凡的意義,而這個機遇就是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對于這些新興行業而言,芯片在整個產業鏈中的重要性是遠勝于在互聯網中的,是企業決勝千里的“靈魂”所在,這也是BATX四大互聯網巨頭不惜重金投身“火海”的根本原因,也是它們稱霸未來的唯一選擇。
對于“造芯片”這件事,它們除了有很多不同之處,其實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投資+自研”并行的戰略,這樣既能保證自己在芯片領域的話語權,也能讓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