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有媒體報道稱,錘子科技已經陷入了巨大資金危機中,其中資金鏈緊張到不夠支付員工工資,同時公司已開啟全公司裁員計劃,最終只留下40%的人員。
這一消息出來后,引發羅永浩的強烈反對,其稱自己將起訴,羅永浩甚至稱自己要針對抑郁癥的說法親赴醫院出具檢查報告。
“10億融資”沒能救老羅“成都10億”,出現在錘子科技在最缺錢的時候。這筆融資能否讓錘子擺脫困境,當時業內人士都捏了一把汗。
堅果Pro,也誕生在“成都10億”的曙光之后。
堅果Pro,在業內評價極高。作為吳德周入職后主導整個產品周期的第一款產品,它也被認為是讓錘子“起死回生”的關鍵產品,曾創造了錘子科技產品有史以來最好的銷量。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錘子堅果 Pro 的總銷量約 100 萬臺。
如果按照手機物料成本(1000元)替錘子算一筆賬(100萬x1000),錘子這條產品線所需要的資金投入至少要10億元,再加上成都公司團隊擴大,“成都10億”的融資規模,顯得捉襟見肘。
堅果Pro系列所取得的成績,再加上這一輪融資,雖然沒有讓錘子迅速走出陰霾,但至少為它迎來了喘息的機會。此后,錘子開始有了正常手機廠商該有的產品節奏,今年又陸續發布了堅果3、堅果R1、堅果Pro2S,并將品牌名正式改為堅果。
看似完善的手機產品矩陣,讓外界原以為錘子會按部就班的穩扎穩打,誰料到,在那場“錘子科技有史以來最重磅的發布會”上,又宣布了一款被羅永浩稱之為革命性新品的堅果 TNT 工作站。
TNT卻成為錘子有史以來來爭議最大的產品,一時間網絡上負面評價高達90%以上,錘子再次陷入輿論的風暴中。
這一對標微軟、足夠大膽的產品,被認為是羅永浩為自己公司完成融資的最后一把努力。
經歷了堅果Pro系列的短暫銷量增長,錘子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現金流,但錘子卻選擇拿這個救命錢來做一款尚未被市場驗證的產品,其中的風險是任何一家投資機構都不愿意見到的。
銷售量“命門”
決定一家手機廠商的成敗,產品或許只能占到50%,圍繞產品線而打造的供應鏈、渠道管理、營銷手段都缺一不可,對于成熟企業來說更重要的就是做好這些環節的整合,才能達到某種讓企業活下去的商業平衡。
在競爭慘烈的手機行業,“只靠好產品”無法打仗。
如果說早期的錘子科技和羅永浩和團隊,是在供應鏈上吃了虧;那么,即便在引入供應鏈團隊后的粗放式發展,讓錘子忽視了很多原本重要的問題。
錘子的命門,就是在手機制造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供應鏈管理和質量管理上,出了問題,這對于資金密集型企業來說簡直是致命的。
吳德周的加入、堅果系列產品的短暫成功,很能說明問題。堅果的出現,曾給在理想主義道路上狂奔且不計后果的羅永浩和錘子科技吃下了一顆“理性”的藥丸,但無奈,一款產品的成功,沒能力挽狂瀾。
此后爆出的產品質量問題都指向一個事實:錘子,距離一個成熟的手機廠商很遠。
產品問題會直接反應到用戶評價,用戶失去信心,沒有銷量,就會導致現金流不足以維系后期的研發成本,很容易就造成惡性循環。
據《財經》報道,過去四年,錘子科技共推出7款手機,總計銷量不超過300萬臺——這個數字在手機行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第三方行業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錘子科技的出貨量僅在幾十萬量級,和同期的華為、小米千萬級的出貨量不可同日而語。
產品策略的失利吳德周曾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錘子的產品長板很長,它的工業設計、軟件系統從純用戶的角度而言都有著不錯的體驗”。在錘子科技團隊內部,對于產品、設計要求都極其高。
但產品線如何規劃,是另外一回事。
堅果之后,老羅“出乎意料”的選擇了向高端機型進攻。拿今年發布的旗艦堅果R1這款產品來說,配置足夠高又能傳承錘子的用戶體驗優勢,但,時機太晚了。
定價超過 3000 元的R1手機,其戰略定位飽受爭議。
堅果R1發布的時間,十分尷尬(恰好在 OPPO Find X 和 VIVO Nex前),直面華為、OPPO這樣的實力型對手,老羅的戰略并不被業內人士看好。有多年從業者對鈦媒體表示,R1 產品本身是不錯的,只是用它來和一線廠商直面競爭,讓R1處于腹背受敵的險境,銷量自然是難以實現增長。
同樣打高端型產品,OPPO、vivo、華為等擁有資金實力的廠商,依靠的是長期技術積累;而同期資金實力最差的錘子想要和兩家去競爭,錘子在研發和技術比拼上顯然已經跟不上了。
上述業內人士稱,“以華為終端業務為例,手機廠商和天線廠商是深度綁定的,可以一起搞聯合創新,但這個方面,錘子對于供應商毫無談判實力”。
堅果R1,選擇了和小米8、OPPO FIND X 同樣的高通 845 芯片,但后者的出貨量動輒幾百萬,相比之下,錘子很難有價格談判能力,押注在高端機型上是“一種不理性的選擇”。
“如果(錘子)能保持團隊在 200 人左右的核心團隊,每一款產品線30~50的出貨量,產品保持不斷迭代,應該是可以養活一家小品牌廠商的。”一位業內人士向鈦媒體分析稱。
事實上,中國手機市場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大品牌掌握話語權+小品牌共存”的時代,市場并非拒絕小品牌,也并非沒有足夠空間。
只不過,錘子的野心,從來就沒有安于做一個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