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經走到了末尾,在這一年中,電子產業圈有各種高頻詞匯出現,例如5G,人工智能等等,但是絕對不能讓人忽略的就是半導體,“芯痛”成了這一年對半導體產業的總結。
半導體產業是個高投入、周期長、回報慢的高新技術產業,對于中國來說,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如何縮小差距儼然已經成為政府和企業最為關注的議題。現在與非網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下現在中國哪些城市在半導體領域有突出表現。
深圳
第一個城市是深圳,深圳在中國是一個發展迅速的城市,國內重要的芯片應用及設計產業基地就在這里,設計產業規模占全國的30%,還有許多著名的科技產業也在這里,在全國十大芯片設計企業中,有四家都在深圳。華為海思是國內最早一批開始進行芯片研發的企業,雖然在初期研發的芯片在性能上不能與高通相比,但是隨著華為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在研發芯片上,終于在今年有了大的突破,目前已經可以和蘋果,高通等世界一流的公司平起平坐。
海思芯片部門分為兩個領域,一個是系統設備。一個是手機終端。華為的實力也在不斷地增強,所以華為手機中絕大部分用的都是自家設計的芯片。在國內,中興是僅次于華為電信運營商,也是有很多自己的技術專利的。前段時間美國中興封殺安受害者,這次的芯片封殺讓中興徹底醒悟過來了,雖然差點面臨倒閉,但是也給中興通訊一個自主研發核心芯片改過自新的機會,相信經歷過芯片之痛的中興會更加強大。
除此之外,ARM有著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芯片技術,也決定將在深圳設置總部,我們知道的三星、華為、高通的處理器都是基于ARM授權后設計出來的芯片。深圳市還建立了一些研究院,如今深圳已經有一個近乎完整的產業鏈。
上海
第二個城市是上海,作為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完整的地區,上海市涌現出中芯國際、華虹宏力、中微半導體和華大半導體等多家龍頭企業。其中,中芯國際14nm制程已開始進入到客戶導入階段,明年上半年將實現量產;今年10月份,華虹集團六廠(華力二期)生產線的首批12英寸硅片進入工藝機臺,開始28納米芯片產品制造;中微半導體的介質刻蝕設備已打入臺積電的7nm、10nm量產線;華大半導體去年以52.1億元銷售額位居國內第四大IC設計企業。
武漢
說到芯片,怎么能少了武漢。2018年,武漢芯片設計領域銷售額突破51億元,相較去年增速達54.67%,排在香港、杭州后、發展增速位列全國第三,而從規模來看,2018年也首次排進了前十。
2017年,長江儲存研發出了一顆芯片,更高端的還在研發當中,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芯片在不斷的進步。目前國際三大存儲有三星電子,海力士,美光幾乎占據整個市場。而在智能手機產業中,幾乎所有的NAND閃存都依賴進口。武漢的長江存儲是國家存儲基地,未來可能在這里建設微電子學院,長江芯片研究院等。
2018年4月,在武漢未來科技城投入使用的華為武漢研發基地內,將大力增加華為海思芯片的研發隊伍,而“華為海思”為2018中國十大芯片設計企業之首;5月,全球第四大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聯發科技,研發中心二期項目落戶光谷;8月,全球半導體設計軟件龍頭新思科技,在武漢未來科技城投建的武漢全球研發中心封頂,武漢研發團隊預計將擴大至500多人。
西安
西安對于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力度也是極大的,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投資促進一局副局長馬寧表示,“到2025年,西安高新區要圍繞‘五大引領’,實施八個百億級強基工程,打造八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實現兩個萬億級目標。”半導體產業是八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中的一個。
三星電子在西安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帶頭作用,2012年,西安高新區已成功引進三星電子存儲芯片一期項目,總投資達100億美元,占地面積共34.5萬平方米。而在今年3月末,三星半導體存儲芯片二期項目在西安市正式動工,二期項目投資額70億美元,主要將量產V-NAND,計劃2019年產線竣工。
不只是三星,近年來美光、華為、中興以及阿里、京東等行業龍頭企業不斷加大在西安投資。僅2017年,包括三星二期在內的,吉利、華潤、華僑城、阿里巴巴、騰訊、亞馬遜等36家知名企業相繼落戶西安,簽約引進項目847個,投資規模達2.35萬億元,達到歷年最高。西安這片投資沃土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正在逐步顯現。
目前,西安已形成從原材料和設備的研發生產,到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及系統應用的完整產業鏈。不僅如此,這對于陜西省半導體產業的上下游集聚和人才培養,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
南京
2016年,南京市政府經發委相關負責人提出,到2020年,南京市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達500億元,年均增幅60%以上。同年,江北新區被正式列為省級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地。
2016年7月,全球最大晶圓代工企業臺積電的工廠落戶新區,為南京致力打造“芯片之城”奠定了基礎,也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該項目總投資約30億美元,2018年正式投產后,年銷售有望達20億美元以上。
2017年2月,總投資300億元美元的紫光南京半導體產業基地和總投資300億元人民幣的紫光IC國際城項目正式宣布開工。紫光南京半導體產業基地項目由紫光集團投資建設,主要產品為3D-NAND FLASH、DRAM存儲芯片等,占地面積約1500畝。
2018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暨IC中國峰會選擇在南京召開,足見各方面對南京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認可。
無錫
無錫作為國家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享有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黃埔軍校”的盛譽。無錫在集成電路產業的實力強于同省排名靠前的蘇州,在行業內的曝光率也高于蘇州。“十三五”期間無錫針對集成電路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2017年初無錫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著力強化政策引導,致力于打造“東方硅谷”。
2017年,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業產值達到892億元,同比增長11%。目前無錫已有各類集成電路企業200余家,產業涉及電路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配套設備與材料等多個領域,不僅已形成IC 產業集群、擁有近5萬名從業人員,還集聚了一批半導體設備工程、特殊氣體等方面的配套企業。
目前,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業企業共有200多家、從業人員近5萬名。據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無錫集成電路三業總量占全國總量的12.39%,占全省總量的50.83%。其中設計業占全國總量的4.8%,全省總量的51.1%;晶圓制造占全國總量的14.46%,全省總量的85.14%;封測業占全國總量的19.14%,占全省總量的41.19%。
蘇州
蘇州市同樣屬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之一,曾引進過英飛凌、飛兆半導體、AMD、瑞薩等一系列國際大廠,2002年至2008年期間蘇州集成電路幾乎每年以超過30%的增速發展,基本形成以“IC設計—晶圓制造—IC封裝測試”為核心,設備、材料及服務產業為支撐的集成電路產業鏈。
不過,在經歷了發展黃金期后,近年來蘇州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速度不及無錫、南京等城市,但總體而言仍屬國內集成電路重要城市之一,2016年蘇州位列全國集成電路產值前十大城市之一。
芯片被稱之為“工業糧食”,“中興事件”揭露出芯片短缺的可怕,我國自主研發替代芯片已經刻不容緩。近年來,中國半導體產業通過大規模的引進、消化、吸收以及產業的重點建設,也許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出現世界一流半導體設備企業,但邊際上的成長和進步正在不斷出現,應用場景的拓展,中國半導體產業規模將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