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納米工藝、3.0G赫茲主頻、性能與英特爾i5一致、支持視窗(Windows)XP到10系統……這一連串技術參數,勾畫出了昨天正式發布的一款國產中央處理器(CPU)芯片的大致輪廓。這些在國內領先的指標,使得該款芯片成為國產CPU的標桿;但另一方面,與國際頂尖水平相比,它還存在相當差距,提示“中國芯”需要保持創新和開放的姿態,以“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和耐心,繼續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
“跑分”與第七代i5不相上下
昨天,在浦東張江科學城核心地帶的一個會場,上海兆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發布了最新一代“開勝KX-6000”CPU,它采用16納米設計工藝——約等于在1毫米寬度里可并排放置6000萬根導線,有4核與8核兩個版本,每核的主頻為3.0G赫茲。該芯片采用全球最通行的X86架構,也就是說可以運行基于Windows的各種軟件,包括辦公套件、數據庫、視頻播放器、虛擬現實應用、甚至是各類游戲。根據跑分評測,其性能與英特爾第七代i5芯片相當,甚至略有優勢,而i5芯片是去年上市的大部分中端電腦的主流配置。
在技術上,KX-6000有幾大突破:它是國內第一款主頻達到3.0G赫茲的通用CPU,使國產CPU的性能第一次與國際主流產品如此接近;它是第一款內置CPU、芯片組和圖形處理器(GPU)的芯片產品,能使未來電腦的設計更簡潔。此外,昨天的發布會之前,兆芯公司已經耗費大量時間,將該CPU與近千種軟硬件產品進行兼容性測試,使其能在發布后的第一時間就能為用戶所用。在國產CPU歷史上,這也是第一次。
技術與生態都有里程碑意義
“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說,兆芯KX-6000芯片的發布,是“核高基”專項的一項重大成果。
其突破不僅在于技術,更推動了國內中高端CPU芯片形成產業生態,為我國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則表示,CPU是集成電路行業的明珠,兆芯新款芯片的問世,是國產CPU新的里程碑。
兆芯2013年成立于上海,是由上海國資控股的一家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擁有超過1000名工程師。此前幾年,在“核高基”專項的支持下,它投入數十億元,先后推出四代CPU芯片,最高性能一度接近英特爾低端CPU芯片i3,工藝水平最高達到28納米。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內置了兆芯上一代CPU的數百臺電腦曾服務于大會,在社會上取得積極反響。時隔兩年后,兆芯再次發布最新CPU,表明它有能力不斷縮小與國際領先水平之間的差距。
兆芯副總經理羅勇告訴記者,KX-6000在技術方案與生態營造方面,都有顯著提升。目前,兆芯已與聯想、同方等知名整機供應商緊密合作,具備了批量出貨能力。配置了這款CPU的個人電腦,主要將面向黨政機關、金融、能源、交通等關鍵行業進行應用與推廣;只等政府采購的相關流程走完,馬上就可以上市。此外,這次兆芯還發布了類似架構的服務器CPU芯片,同樣具備服務政務云的能力。
正視挑戰與機遇,保持開放與合作
雖然代表著國產通用CPU的最高水平,但在業內專家看來,KX-6000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比如,它對標的英特爾第七代i5處理器,是2017年發布的,目前第九代i5即將上市。同時,英特爾CPU的工藝水平已達7納米,比兆芯的16納米領先了至少兩代。更別說16納米的CPU芯片,目前我國大陸還沒有一家集成電路工廠有能力制造,兆芯的成功,實際上也是它融入全球產業鏈,借助境外代工廠流片的結果。
不過,隨著國家對芯片產業給予越來越大的重視和投入,以及市場內需的快速釋放,給了兆芯和其他本土芯片企業極大的信心。羅勇透露,最近兩三年,兆芯每年的銷量都會增長數倍,而且加速度還在不斷提升。此外,由于芯片技術的升級逐漸逼近極限,領先者“一騎絕塵”的局面即將告一段落,這也為追趕者進一步抹平差距創造了條件。
對上海而言,作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重鎮,全市正以高站位、大格局、大視野,用大思路、大手筆做強集成電路產業,需要涌現更多像兆芯這樣的創新型企業。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表示,未來幾年,上海將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搭建國內外合作平臺,同時著力加強集成電路領域的創新突破,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