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外界對英特爾的討論沒有停過。尤其是蘋果自研芯片 M1 版 MacBook 出來之后,留給 “牙膏廠” 的時間不多了。英特爾應該意識到了,美國時間 1 月 13 日,英特爾宣布,公司董事會已任命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接替現任 CEO 司睿博(Bob Swan)為新一任 CEO,該任命自 2021 年 2 月 15 日起生效。同時,基辛格履新后也將加入英特爾公司董事會。
英特爾還頗有些此地無銀,表示此次宣布的人事變動與 2020 年的財務表現無關。但實際上 “技術” 背景似乎一直是其 CEO 的老傳統。所以財務官出身的司睿博一上任便爭議不斷。盡管英特爾依舊在全球半導體行業舉足輕重,但面對強大的競爭,移動芯片領域已經不如 ARM,AI 芯片市場不及英偉達,制造工藝上也遜色于三星、臺積電。
英特爾為何 “改朝換代”?
從司睿博執掌英特爾 2 年的時間來看,業績方面確實很難服眾。以存儲業務起家的英特爾,在他任上以 90 億美元價格把內存芯片業務賣給了 SK 海力士,引起業界轟動,而司睿博當時表示這是為了 “專注主業務”。
與此同時,英偉達在去年九月宣布將以 400 億美元收購軟銀旗下的芯片設計公司 ARM。一個月后,AMD 方面也宣布將以 350 億美元全股票形式收購賽靈思(Xilinx)。
在芯片設計方面,英特爾一直在吃 10nm 制程的老本,“擠牙膏”,直到日前才傳出消息說 7nm 有了突破,而三星、臺積電之流已經向 5nm、3nm 等更小、功能更強大的處理器進發。
再者,去年一年內,英特爾的股價累計跌幅超 15%,市值被競爭對手英偉達趕超,曾經 “全球市值最高芯片巨頭” 榮光不再。
蘋果施壓引爆焦慮
由于在芯片研發上進展較慢,加上英特爾的產品更新迭代節奏往往和蘋果的需求不太一致。盡管英特爾基于自身迭代為蘋果定制化打造了一些芯片,但在過去幾年 Mac 產品線性能進步有些遲緩,這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 Mac 產品線發展的掣肘。與此同時,蘋果近年來在芯片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每年的性能都穩步提升,動輒 “默秒全”,A 系列芯片就是其代表。
當然,蘋果也有自己的算盤,使用自研芯片可以進一步控制整機成本,根據第一財經援引研究機構 MoorInsights 的數據,蘋果公司將在每一塊自研芯片上節省 150 美元至 200 美元的成本,這意味著蘋果的產品毛利率將會更高。
即便失去蘋果這個客戶對于英特爾的影響不算太大,但蘋果的引領示范作用不可小覷,且不說手機電源適配器取消隨機配送已經被多家廠商提上日程,微軟 Surface 系列也還有沒有完成的任務,看到蘋果動刀,也有消息稱微軟將考慮基于 ARM 架構自研芯片,受到微軟造芯消息影響,英特爾市值一夜蒸發掉 130 億美元。
可以說,蘋果的威脅目前還未完全成氣候,英特爾 X86 架構的產品依舊在 PC 領域舉足輕重,生態和兼容性都要更占優勢,然而英特爾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其創新業務近來陷入增長困境。根據英特爾 2020 年第三季度財報,該季度總收入同比下降 4%,凈利潤同比下降 29%。其中,以數據為中心的業務營收同比下降達 10%。要知道,這可是英特爾近年來押寶的核心業務。
盡管新任 CEO 是英特爾磨礪成長出來的技術派領導人,不過目前在沒有掌握其下一步的規劃和動向的前提下,股價上漲只是短期利好,長期來看英特爾還是面臨太多挑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