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荒”愈發嚴重,已經開始由汽車領域蔓延至消費電子領域,且“缺芯”問題有愈演愈烈之勢。
6月4日,中國臺灣半導體封測龍頭企業京元電子發布公告稱,因為疫情影響,公司開始全面停產48小時。
據中國臺灣地區《經濟日報》稱,京元電子的竹南廠區發生群聚性傳染事件,近3日多達45人確診感染新冠。
據悉,5月30日京元電子就有2例外籍員工檢測為陽性,在經過了一輪排查加隔離之后,京元電子并未停產,而是選擇了照常生產,隨后隨著員工篩查范圍的擴大,確診病例也持續上升。
京元電子作為全球芯片產業鏈中最大的專業測試公司,它的停產無疑讓原本就緊張的芯片產業雪上加霜。
中國臺灣作為全球芯片產業鏈條上最核心的一環,其中臺積電、內存廠商宇瞻、南亞科都是全球著名的芯片廠商,目前業內比較擔心的是,假如疫情影響到其他廠商,那么全球的“缺芯”潮就會更加嚴峻。
除此以外,6月1日,馬來西亞宣布“封國”,也給全球芯片產業鏈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據悉。馬來西亞作為全球封測的主要中心之一,其在全球封裝測試市場占有率約為13%。業內人士表示,現在馬來西亞目前的封測產能幾乎為0。
可以預計的是,6月全球的“芯片荒”將會加劇。
實際上,為了應對“缺芯”帶來的影響,不少消費端的廠商從年初就已經開始宣布減產或者停產,且“缺芯”問題正在由汽車領域向消費電子領域蔓延。
實際上,今年3月底蔚來的江淮代工廠就因為“缺芯”問題而短暫的停產。
國內受芯片供應影響不止蔚來一家企業,長城、北汽等多家國內廠商也都陷入到了“缺芯”的尷尬境地,有媒體稱長城汽車的領導過年的時候甚至都沒有休息,而是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芯片供應廠商。
當然,“缺芯” 不僅僅困擾國內的汽車企業,國外的汽車企業也一樣受到影響。
據悉,福特、大眾、通用等車企今年也不同程度地減產或者關閉了部分工廠。不僅如此,全球汽車企業的“搶芯”大戰也未曾停歇。
為了解決芯片的產能問題,特斯拉甚至產生了購買芯片廠來解決芯片短缺的想法。不過這一想法遭到了業內人士的否定。
該人士稱,全球芯片是一個產業鏈,單獨購買一個芯片廠并不能解決問題。
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也稱,雖然行業已經對芯片短缺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整個生態系統仍然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解決代工產能以及基板和組件短缺的問題。
我認為,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短時間內“芯片荒”的問題似乎難以解決,但從長期來看,“芯片荒”的問題會進一步加速全球芯片產業的洗牌,這也是我們的機會。只要我們把握住這個機會,卡脖子的問題未來或許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