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團,會重蹈方正的路線嗎?
紫光集團發布公告稱,自己“被”申請破產重組了,原因是債主認為集團沒能力“還錢”。
在公告中,紫光表示集團已經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通知書》,相關債權人以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具備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行性為由,向法院申請對集團進行破產重整。
話說回來,紫光集團到底欠債多少?還債能力如何?錢都用在了哪里?
8年時間,負債翻44倍,還有多只海內外債券違約
紫光集團是清華大學旗下高科技企業,形成以集成電路為主導,從芯片到云服務的高科技產業生態鏈,旗下業務主要包括芯片研發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測、服務器、存儲、交換機、基礎平臺與網絡平臺、終端應用等完整的產業鏈。
眾所周知,芯片是重資產行業,而紫光集團一直高負債經營。
紫光集團之前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和2020年6月末,公司合并報表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2.09%、73.42%、73.46%和68.41%。報告期內,公司資產負債率較高,負債規模較大。
根據紫光集團披露2020年半年報。報告期內,紫光集團營業利潤為-40.38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0.71%;凈利潤為-45.44億元,虧損同比擴大23.01%。其中,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33.80億元,虧損同比擴大5.76%。
至于負債的數值到底多少,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集團總負債規模達到2029億元,相比2012年底增長約44倍。其中,超過半數為流動負債,短期借款和一年以內到期非流動負債合計達794.28億元。
以此同時,據Wind數據,該公司自2016年至今共發行了8只債券,時至今日,已經有6只違約債券,包括16紫光01、16紫光02、17紫光03、18紫光04、19紫光01、19紫光02。
具體來看,截至2021年4月26日,紫光集團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債務的累計金額為人民幣70.18億元,紫光集團全資子公司紫光通信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債務的累計金額為人民幣10.63億元,紫光集團全資子公司紫光國際控股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美元債本息合計4.6億美元,紫光集團全資子公司紫光芯盛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美元債本息合計10.99億美元。
手握3000億資產,卻不具備還債能力
8年負債翻44倍,為什么紫光集團的負債增長如此之快?
這一現象背后,所呈現的是紫光集團多年的“瘋狂收購”。數據統計,自2013年起,紫光就發起了超過60起收購,被收購對象以芯片相關公司為主,譬如:
在2013年斥資17.8億美元收購展訊通信進軍集成電路芯片產業;
在2014年斥資9.1億美元收購銳迪科微電子拓展物聯網芯片市場;
在2015年斥資25億美元收購中國網絡設備及存儲器、服務器巨頭“新華三”51%的股權;
在2016年斥資4836萬元控股上海宏茂微電子公司以布局半導體封測產業領域
……
其中,紫光也曾“大膽的”在2015年意圖以230億美元收購美光科技,同年更是提出并購臺灣IC龍頭聯發科,以及表示想要獲得臺積電控股權。
不過,因為美國政府否定交易,以及資金等問題,最終紫光的這些計劃還是沒有成功落實。
與此同時,除了不斷并購企業,紫光瘋狂擴張的背后還有對威馬汽車、誠泰財險等公司的跨領域投資,以及對廠房、地塊的投入,比如在2016年聯合多方組建成立長江存儲,并啟動武漢存儲基地的建設,以及攜手美國西部數據公司成立合資企業紫光西數,進軍大數據存儲領域等等。
不可否認,這些年的瘋狂收購投資與擴張,為如今紫光集團旗下產業的發展與成就打下了厚實的基礎。比如現在的紫光展銳,就是由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被收購后合并而來,現如今,紫光展銳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SoC廠商。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收購與投資資金,主要來源是債券融資,這也為紫光集團早早埋下了債券違約的隱患。
紫光這一次債務危機最先被大眾所知可以追溯到2020年10月,彼時,紫光集團被曝陷入債務危機,有一筆2015年借的10億元債務,準備暫時不還。
事實上,這筆10億美元債務為永續債,最終還款日期是在2025年。
據悉,當初簽訂合同時,紫光曾表示若情況良好,在2025年前,可以提前歸還本金。原本,紫光表示2020年不歸還本金并沒有差錯,但是這一消息的背后卻流露出另一個消息——紫光資金缺緊,可能連10億元本金都暫時還不上了。
與此同時,另一個被報道的債務消息似乎也側面證實了這一可能——一筆原定于2020年11月15日償還的13億元債務,紫光方面計劃先還1個多億,另外的10多億留待半年后再說。
戲劇性的是,就在約定還款的這一天,紫光集團控股的紫光春華將持有的紫光國微16.14%的股權進行了質押。都已經要質押股權尋求百億銀行授信,再兼之持續擴大的虧損,也難怪債權人質疑紫光集團的還債能力了。
紫光集團,會是另一個方正嗎?
看著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組的紫光集團,我們不禁想到了此前已經宣布破產的方正。
兩家公司的成立之初,都是作為高校的技術孵化載體。自2019年到2020年,北大方正歷經債券違約、引入戰略投資者、合并重整等三個階段。去年2月份,北京銀行以北大方正未能清償到期債務、不具備清償能力為由,向法院申請重整北大方正。
對照著方正的經歷再來看如今的紫光集團,同樣是有多起債券違約,去年雖與重慶兩江集團簽署框架協議擬引入戰略投資者,但鎂客網從企查查查詢得知,目前紫光集團仍只有清華控股和建坤投資兩大股東。顯然,與方正一樣,紫光集團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計劃似乎失敗了。
正如前面說所,過去數年來的大手筆并購投資,才有了紫光集團在技術與產品端的快速積累。但是,這也導致了債務在數幾年間的大幅增長,這顯然是非良性的。
現如今,紫光旗下已經先后拆分紫光股份、紫光國微、紫光學大等子公司上市,紫光展銳也正沖刺科創板IPO。此時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組,不知尚無清償能力的紫光下一步會做何選擇,是參照方正的模式進入破產種重組,還是繼續出售、抵押資產尋求自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