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芯片企業NVIDIA收購ARM已到了關鍵階段,而中國也在積極推進自主芯片架構研發,由于國內眾多企業研發Risc-V,Risc-V逐漸為國內消費者所熟知,其實在Risc-V之外,中國的龍芯、申威在自研架構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
早在2018年中國就已成立中國Risc-V產業聯盟,推進Risc-V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當時率先研發Risc-V架構的是阿里巴巴的平頭哥,而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則基于生態更完善的ARM研發芯片。
不過到了2019年下半年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獲取ARM的授權遇到阻礙,這促使國內芯片企業對Risc-V架構的熱情大增,因為Risc-V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的芯片架構,而Risc-V公司為了擺脫美國的影響更是將總部從美國遷移至中立國瑞士,由此Risc-V在中國的發展迅速加速。
中國芯片企業研發Risc-V架構有很多好處,因為Risc-V架構剛剛開始發展,歐美企業尚未擁有Risc-V架構的專利優勢,中國企業此時加快Risc-V架構研發可以掌握更多主導權;同時Risc-V由于有歐美企業的支持,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Intel也對Risc-V充滿興趣,甚至正在籌劃收購開發Risc-V架構的Sifive公司,Risc-V更有機會在全球市場獲得更多的芯片企業支持,從而形成抗衡ARM的另一陣營。
如果NVIDIA成功收購ARM,由于NVIDIA與三星、高通以及中國眾多芯片企業存在競爭關系,全球將有更多芯片企業轉投Risc-V陣營,按照目前這樣的發展勢頭Risc-V可能在未來數年就有機會擁有抗衡ARM的力量。
相比起更受矚目的Risc-V架構,其實中國也在發展完全自主的芯片架構,目前較為知名的有龍芯LoongArch架構和申威SW64架構。龍芯早期借鑒了MIPS架構,不過如今龍芯發展的LoongArch架構已屬于擁有完全自主權的芯片架構。
龍芯LoongArch架構在市場化方面已取得一些成績,據悉早在數年前它就已經實現盈利,擁有了一批客戶,作為完全獨立自主的架構,能實現盈利,形成良性循環發展已屬不易,不過由于龍芯自身實力太過弱小,它至今所采用的最先進工藝也只是12nm,即使如此龍芯3A5000的性能已接近AMD的Zen1架構,業界人士指出如果龍芯有足夠的資金采用更先進的5nm工藝性能有望再上升一大截。
申威研發的申威處理器用于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在2017年之前采用申威處理器的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位居全球第一名,2020年太湖之光位居全球第四,可見申威在服務器芯片方面的實力。
業界人士指出申威處理器可能參考了早已在市場消失的DEC的alpha架構,alpha架構的專利早已過期,如今申威研發的自主架構SW64擁有完全自主權。近幾年來,申威也開始努力實現市場化,它已推出4核申威桌面處理器進入民用市場。
中國芯片產業同時研發Risc-V、龍芯LoongArch架構和申威SW64架構可能有多種考慮,研發Risc-V架構可以更好的融入世界,而研發龍芯LoongArch架構和申威SW64架構則可以在關鍵時刻不受他人影響,同時多種架構同時進行可以有效促進競爭,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加速芯片架構的發展,而這些芯片架構的發展必然將有助于打破ARM的壟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