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向全球半導體企業索取數據的最后期限,全球70多家實體“自愿”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半導體供應鏈相關信息。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從表面上看是全球持續“芯荒”而導致芯片巨頭“心慌”;從根本上看則是昔日芯片巨頭對逐步失去產業優勢的“恐慌”。
“交數據”的要求始于今年9月。彼時,美國商務部以應對全球芯片危機為名,要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主要企業在45天之內提供相關信息,包括庫存、產能、原材料采購、銷售、客戶信息等。信息征集對象涵蓋整個半導體供應鏈,包括半導體設計和制造企業、材料和設備供應商、中間商以及終端用戶。
半導體企業迫于生存壓力,只能在最后期限“自愿交卷”。據《韓國時報》報道,如果企業不自愿提供信息,美國可以援引《國防生產法》來迫使芯片企業提供信息。因此,截至11月8日,包括亞馬遜、思科、美光科技、臺積電、聯華電子、三星電子、韓國SK海力士、日本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等知名企業已向美國商務部提交半導體供應鏈相關信息。據韓聯社報道,至此,美國已集齊汽車用、手機用、電腦用等多產業類別的芯片信息。
不過,上述70多家企業中的一部分進行了“輕微”的反抗,并沒有提交敏感數據。據外媒報道,三星電子省略了庫存信息并將所有提交的資料標記為不可公開的機密文件;韓國SK海力士則將部分資料標記為機密文件,庫存資料只按車用、手機用、電腦用分類提供;臺積電表示目前已經回應數據披露要求,同時也稱要“確保不披露特定客戶的特定信息”。
對于半導體企業而言,交出信息意味著家底亮光、競爭力削弱。據韓國媒體報道,企業不愿透露相關信息的原因在于,披露自己及其客戶業務戰略的機密信息可能會導致合同取消,還可能被客戶追究法律責任。對代工廠來說,一些數據一旦公布,半導體公司的技術就被完全暴露,在與產業鏈上游客戶進行價格談判時,代工廠可能會處于不利地位。
不僅如此,這一要求還有可能對芯片產業造成重大打擊。以韓國為例,半導體產業是韓國支柱產業,《韓國經濟新聞》報道,英特爾公司近來強化與美國政府的合作,重啟半導體代工業務,三星電子等公司向美國政府提交的信息很可能被泄露給美國企業。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芯片被認為是和電池、寬帶網絡一樣重要的基礎設施。近年來,各國都在半導體領域頻頻發力:我國出臺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從國家層面鼓勵和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歐盟17國發布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宣布未來兩三年內將投入1450億歐元用于半導體產業。
而從去年年底開始持續發酵的全球“缺芯潮”又讓芯片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多家汽車制造商、智能手機及其他移動終端制造商因“缺芯”被迫停產或減產。公開數據顯示,因缺少芯片,通用汽車公司停止了其大部分北美工廠的生產,美國第三季度汽車銷售量將至少下降13%。除了汽車產業,計算機、家用電器甚至是電動牙刷等產品的生產都面臨危機。市場研究機構科納仕發布的報告稱,由于零部件短缺,2021年第三季度廠商難以保證智能手機供應,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萎縮6%。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一現象在短期內不會得到緩解。富士康稱,全球芯片短缺問題將持續到2022年下半年,將比此前預期的更長。邁威爾科技也表示,阻礙汽車、電腦、手機、家電和電動牙刷等產品生產的半導體芯片短缺問題將一直持續到2022年,甚至更久。
持續的“缺芯潮”讓各國紛紛開始重新審視本土芯片產業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球半導體產業形成了一條高度專業化的供應鏈,美國在研發密集度高的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例如芯片設計、先進設備制造等領域。然而,近些年亞洲的半導體產業開始崛起。數據顯示,現在75%的芯片都在亞洲生產,三星電子、臺積電等亞洲企業也一躍成為芯片領域的新貴。
因此,芯片短缺只是一個“導火線”,根本原因在于美國在芯片制造領域正逐漸失去領先地位。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帕特·格爾辛格曾表示,25年前,美國占全球半導體制造業的37%,但現在這一數字已經下降到12%。事實上,幾十年來,美國企業通過“本土設計”和“亞洲組裝”的制造模式而受益,大量的芯片產業被轉移到亞洲地區,但是也造成了美國芯片制造業的“空心化”。現在,美國迫切需要半導體行業回流至本土。今年上半年,美國政府提議投資500億美元用于美國的芯片制造和研發,其中大部分用于對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在美國新建先進芯片工廠的補貼。分析指出,由于芯片生產難度大、成本高,再加上人才短缺,如果強制轉移芯片產業鏈需要面對許多問題,而這只能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增加更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