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通表示因為未能自由出貨給華為造成每年損失80億美元之后,國際半導體協會表示這還造成美國芯片產業損失超過1500億美元,然而導致的連鎖反應還不止如此,全球芯片產業正在重構,影響深遠。
此前IC insights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前十大芯片企業當中,美國的高通增速雖然很高但是增速卻顯著低于競爭對手聯發科,博通的增速只有18%低于眾多芯片企業超五成的增速,半導體巨頭Intel的增速只有2%導致它再次失去了全球半導體老大的地位。
導致如此的結果就在于美國的做法導致全球企業對美國芯片的信任大幅下降,都在悄悄減少對美國芯片的依賴,盡可能以美國意外的芯片企業替代。
正如上述的高通和聯發科的地位逆轉就在于中國手機的態度轉變所致,從2019年美國對華為出手后,中國諸多手機企業猛然增加對聯發科芯片的采用比例、降低對高通芯片的采用比例,導致聯發科在2020年在全球手機芯片市場首次擊敗高通--這也是聯發科首次在年度出貨量方面擊敗高通。
這正導致美國芯片的損失持續擴大,然而美國的造法導致的連鎖反應還不止于此,它產生的影響,仍然在繼續,可能將導致全球芯片市場格局的重構。
首先是歐洲提出了數百億歐元的芯片投資計劃,歐洲希望在未來數年時間提升自家的芯片自給率,奪取全球芯片市場20%的份額,目的當然也是減少采用美國的芯片,歐洲可是美國的盟友,它尚且感受到威脅,更別說其他經濟體了。
目前亞洲地區已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場和最大的芯片制造地區,韓國的芯片企業日益明白中國客戶的重要性,三星、SK海力士等幾家韓國領先的芯片企業都已在中國大陸設廠,目的自然就是希望獲得更多訂單,顯示出在美國芯片主動放棄中國大陸客戶的時候,韓國芯片企業卻深刻明白自己的利益在哪里。
在美國的要求下,中國臺灣的臺積電從2020年9月15日后不再為華為代工,進而更多中國大陸的芯片企業曾撤單,由此中國大陸芯片企業為臺積電貢獻的營收占比曾從22%猛降至6%,但是到了今年一季度臺積電卻在芯片產能緊張的情況下悄悄釋放產能給中國大陸芯片企業,中國大陸芯片給臺積電貢獻的營收又迅速回升至11%。
面對著諸多芯片企業都明白中國大陸客戶重要性的情況下,高通等美國芯片企業于是又緊急申請許可向華為等中國大陸企業出口芯片,華為也由此獲得了高通的4G芯片供應,顯然美國芯片企業也清楚明白中國大陸客戶的重要性。
然而從上述情況恰恰可以看到美國的做法已導致歐洲和亞洲的客戶都對美國芯片的信任產生疑慮,它們都在悄悄減少美國芯片的采用比例,這種情況延續下去的結果只會是美國芯片對全球的話語權繼續削弱,而且這種趨勢將無法遏止,這應該是美國芯片所不希望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