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非接觸測溫設備成為車站、機場、商場等各個公眾場所的必要設施。幾個月之間,紅外測溫探測器需求量劇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涌現的訂單。
持續激增的芯片需求量,讓國內各大紅外熱成像企業迎來重要發展機遇。雖然中國在芯片這一領域整體上處于劣勢,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在芯片中的部分領域,如今也走到世界第一梯隊了。
就比如紅外熱成像芯片,中國如今已經能制造8微米級別,屬于世界領先水平。
睿創微納紅外熱成像的領先者
新冠疫情為中國紅外熱成像產業提供了預期以外的發展機遇,作為國內為數不多具備紅外探測器芯片自主研發能力并實現量產的公司,睿創微納近幾年實現了快速發展。
2009年,北方廣微第一顆45微米非制冷紅外探測器芯片研發成功。從這之后,我國紅外探測器芯片在10年的時間里從45微米逐步縮小尺寸,不斷迭代升級,突破技術高地。
2015年,睿創微納發布國內第一款14微米1024 x 768紅外探測器芯片;
2017年,睿創微納發布國內第一款12微米1280 x 1024探測器芯片;
2019年,睿創微納發布世界最先進的10微米百萬像素紅外探測器芯片,成為世界第二家掌握10微米非制冷紅外技術的公司。
而這項記錄被睿創微納再次刷新,去年成功研制出8微米的非冷紅外線熱成像探測器芯片,8微米像元間距的突破,是睿創微納領跑非制冷紅外行業的重要標志,也是展現自身技術實力的重要表現。
該芯片面陣規模為1920x1080,能夠滿足高端紅外熱成像儀輕量化、高性能的需求。是目前同類型產品中體積最小、分辨率最高的一款,在國際上還沒有足夠強的競爭對手。
據了解,睿創微納公司研發人員占比48%, 已獲授權及受理知識產權項目共1760件:國內專利及專利申請1099件。
什么是紅外熱成像芯片的技術
談到紅外熱成像時,首先要說到紅外輻射(IR)。紅外輻射能量的波長從大約700nm開始,延伸到大約1mm。所有物體都會以紅外輻射的形式發射一定量的熱量,而這種紅外輻射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見的,因為在整個電磁波譜中,肉眼只能看到“可見光”。
紅外熱成像技術,是利用紅外輻射會使紅外敏感材料的物理性質發生變化的特性,通過測量這種變化的程度、進而測量出材料吸收輻射的大小,并通過光電轉換、電信號處理等手段,將肉眼不可見的紅外輻射轉換為可視圖像。
紅外熱成像芯片可以分為非制冷和制冷兩大類,非制冷就是在常溫環境下使用,制冷是需要用制冷設備讓芯片工作溫度保持在零下190攝氏度左右。
睿創微納8微米的技術顯著在于,它突破了低噪聲讀出電路、高均勻性氧化釩薄膜、 亞波長光學吸收結構、小像元自加熱效應補償等一系列核心技術,能夠實現更高的空間分辨率,提升運動目標捕捉能力,是我國非制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隨著非制冷熱成像產品的廣泛應用,更大面陣規模、更小像元間距、更小封裝體積、更高集成化日益成為主流發展方向。盡管睿創微納已經研發出了元間距8μm非制冷紅外探測器,但紅外熱成像技術仍屬于應用拓展階段。
其他紅外熱成像產業公司發展怎么樣?
在國內市場中,睿創微納在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高德紅外、大立科技、華中數控等民營企業。
睿創微納專注于非制冷紅外成像技術,其產品以民用為主,占比約為70%,主要為海外戶外玩家提供紅外望遠鏡、獵槍的槍瞄等整機產品。
高德紅外:高德紅外擁有自底層至系統的完整自主技術,并已構建完成從底層紅外核心器件,到綜合光電系統的全產業鏈研發生產體系。
根據財報披露,高德紅外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17.21億元,同比下降29.6%;實現歸母凈利潤5.27億元,同比下降42.7%;每股收益為0.16元。
大立科技:其技術布局集中于非制冷領域,紅外產品涵蓋紅外熱成像芯片、紅外熱像儀(整機)及其他光電系統,民品占比約為40%,主要包含兩類,分別是紅外熱像檢測設備、可移動的紅外巡檢機器人平臺。
據了解,大立科技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3.33億元,同比下降55.1%,降幅較去年同期擴大,實現歸母凈利潤-3749萬元,上年同期為2.5億元,未能維持盈利狀態。
2022年前三季度,睿創微納實現營業總收入17.1億元,同比增長41.5%;實現歸母凈利潤1.82億元,同比下降47.1%,降幅較去年同期擴大;每股收益為0.41元。
通過財報數據來看,紅外熱像儀行業三家上市公司高德紅外、大立科技、睿創微納,2022年前3季度高德紅外和睿創微納實現了利潤正增長,大立科技業績下滑最明顯。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