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1 日消息,DPU 芯片企業中科馭數宣布自主研發的第二代 DPU 芯片 K2 成功點亮。在冬至前夕,中國芯片行業迎來了在DPU領域首顆芯片的誕生,為國產芯片也獻上了冬日禮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212/442152.htm
據了解,K2采用28nm成熟工藝制程,可以支持網絡、存儲、虛擬化等功能卸載,是目前國內首顆功能較完整的ASIC形態的DPU芯片,具有成本低、性能優、功耗小等優勢。尤其在性能上,具有極其出色的時延性能,可以達到1.2微秒超低時延,支持最高200G網絡帶寬。在應用場景上可以廣泛適用于金融計算、高性能計算、數據中心、云原生、5G邊緣計算等場景,有望成為最快規模化落地應用的國產DPU芯片。
堅定的研發之路
在后摩爾定律時代,數據中心面臨算力和帶寬增速比失調。
隨著數字經濟的推進,每年各行業產生的數據量以30%的速度增長,網絡帶寬從10G向20G、100G、400G邁進,然而后摩爾定律時代,CPU的性能以每年不足3%增長,網絡傳輸、存儲等任務就已經讓CPU不堪重負。數據中心面臨迫切的算力架構變革,DPU作為新型數據專用處理器,可以針對基礎設施層(IaaS)的計算負載,通過創新的專用DPU計算架構,解決“CPU處理效率低下、GPU處理不了”的任務負載。
中科馭數正是看準了DPU的價值和可發展性,穩扎穩打地研發DPU。中科馭數創始人、CEO鄢貴海表示:“K2從定義的時候既瞄準了當時在做國產替代的切實的痛點,我們也規劃在接下來的一年到兩年之間,在數據中心里面標準化的核心應用,也作為當時K2芯片主要的考量。”
具介紹,K2研發周期頗長,從開始規劃、啟動立項到最后完成代碼,歷時近一年時間。后續流片工作中包括生產、封裝等過程又受到各種各樣的大環境因素影響。K2的研發前后投入了近200人,到增強版K2Pro研發時,芯片研發人員比原來規模擴大了不少。
從零開始的DPU生態
一項技術和產品的發展離不開好的生態環境,DPU作為國內新興行業要做的還有很多。
今年7月,由中科院計算所、中科馭數聯合主編發布了行業首部DPU評測方法技術白皮書《專用數據處理器(DPU)性能基準評測方法與實現》。
中科馭數在白皮書內容中主要考慮的是性能評測。通過分析得到DPU的四個應用方向:計算加速、安全業務、存儲業務以及網絡加速業務。在應用基礎上對于如何去評測一個DPU指標的有效性,或者如何對未來不同廠商的 DPU產品做橫向的比較,都有章可循。
白皮書發布之后,很多標準化單位積極進行DPU評測相關的標準,而這些都是在為DPU的行業標準,甚至國家標準做鋪墊。標準的逐步完善意味著行業產品的規范化,以及開啟了應用生態的搭建。
DPU最終要想形成一些規模化的應用,需要DPU與目前的云廠商,操作系統廠商,以及服務器廠商建立一個比較良性的聯系,彼此相互做兼容,相互開放。而兼容和交流的前提是產品的誕生和應用,需要有芯片能夠落實在硬件平臺。在這之前,國內還沒有這樣的成型的DPU系統,供第三方生態廠商在上面做開發、測試。
而如今國產首顆DPU芯片K2的點亮,意味著將會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功能平臺,使得上層軟件也好,終端應用也好,有一個可見的可支撐、可應用、可以測試的一個平臺。
因此K2流片是給接下來的DPU生態夯實基礎,為后續的DPU生態真正從應用扎到底層的設備,提供了一個良好土壤,這也是K2流片其中針對于生態的直接助力。
意義非凡的首顆DPU
DPU在國際上早已不是一個鮮有人聞的技術和產品,國際芯片廠商紛紛入局DPU。目前已知的國際廠商有NVIDIA、Intel(收購Bearfoot)、AMD(收購DPU初創公司Pensando)等國際芯片大廠。
目前國內尚無ASIC形態的DPU芯片產品,中科馭數成功點亮的K2是第一顆國產的ASIC形態的DPU芯片。因此,首顆國產DPU芯片的點亮對于中國芯片行業以及中科馭數來說,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鄢貴海評價:“K2是中科馭數的第二代DPU產品,K2成功點亮為DPU芯片規模化量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馭數DPU走向成熟的一大步。”
K2點亮的意義時提及,K2完成研發時,正值國家提出東數西算戰略,生而逢時。與此同時中科馭數還收獲了一眾業界伙伴的祝福。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顧瑾栩表示: “DPU是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的基礎設施,作為中國DPU領軍企業,中科馭數此次成功點亮K2將為北京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增添新的動力,在此我代表北京市經信局對中科馭數表示祝賀,加油!”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