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電,半導體芯片股集體走高。截至收盤,英集芯、芯朋微漲超10%,盈方微漲停,韋爾股份、唯捷創芯等紛紛大漲。
不過,上周五,半導體行業卻出現了千億巨頭業績的“黑天鵝事件”,韋爾股份發布業績預告,2022年凈利潤將同比上年減少73.19%到82.13%,另外,預計去年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13.4億元至14.9億元。
為何今日韋爾股份反而能低開拉升超8%?半導體板塊的業績底是否就此來臨?本文將詳細解析以上問題。
01
韋爾股份一季度仍面臨去庫存壓力
對于業績大幅下滑,韋爾股份解釋稱,由于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消費電子市場整體表現低迷等因素的影響,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需求受到了較強的沖擊,也對公司的主營業務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部分細分市場的出貨量有所下滑,產品銷售價格承壓,公司的營收規模和產品毛利率較去年均有所下降。
韋爾股份的營收分為四大部分:手機CIS、非手機CIS、模擬電路分銷、驅動電路產品。問題比較突出的是 CIS 產品,手機 CIS 庫存比較高,尤其是韋爾曾經主推的64M產品,沒有達到21年底和22年銷售預期,整體行業受到很多因素影響,2022年二季度之后市場消費差了不少,庫存不斷增長,所以22年二季度訂單方面開始有調整,四季度開始到庫庫存有顯現。
如此來看,韋爾股份能否消化這批庫存的關鍵在于2023年手機廠商的新品備貨量。而2023年我國手機銷售市場仍是一個探底復蘇年。
據 IDC,受疫情持續影響,經濟環境和消費者信心需要更長時間恢復,預計 2023年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0.9%,降幅收窄,2024有望迎來反彈。手機物料價格繼續下降,有望推動部分技術使用滲透率提升,8GB+256GB 將成為消費者的起步選擇,更多低端產品開始支持5G,5G 份額繼續提升。
目前韋爾股份公司旗下產品7μm 競爭激烈,三季度公司發現 64M 被擠壓比較嚴重,但還沒有很明顯,因為這類產品是標品,慢慢銷售也有機會;到 Q4 策略調整,更主動去把 64B 產品做庫存清理,這類產品減值已經比較充分,因為參照 64M/0.7μm 或 50M/0.61(4)μm 產品價格去做減值,公司也希望更快把 0.61μm等新產品更快推向市場。
公司新品產品性能或將突破市場預期,如今財務計提主要出于價格考慮,也充分考慮了一季度和二季度可觀察到的價格,所以2023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手機類產品計提空間非常有限了,除非全球經濟發生更大的黑天鵝事件。
可見2023年各大手機廠商的備貨需求預計是一般的,那么韋爾股份此次清庫存的時間周期大概率需要一到兩個季度。
02
半導體板塊搶跑!布局還需謹慎
從基本面出發,半導體板塊整體來看難以樂觀,而國產替代帶來的結構性機會還是值得期待的。
在半導體下游終端需求萎縮的情況下,長合同承諾導致 wafer bank 處于高位。在下游需求疲軟的情況下,射頻龍頭 Qorvo支付了1.1億美元的違約金;臺積電的三大客戶包括蘋果,AMD,英偉達等。臺積電在與客戶協商條件后,愿意接受大客戶調換或長時間調換,而長合同則使 wafer bank堆積量創下新高。
晶圓廠Wafer Bank需要 FOUP 用來保護、運送、并儲存晶圓,當前 FOUP的緊張影響著稼動率。根據臺積電的預測,半導體庫存在2022第三季度達到高峰,第四季度庫存開始修正,預計到2023年下半年將全面恢復產能。
在景氣低迷的半導體行業,國產替代仍在穩步推進。根據 WSTS數據,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預計今年將增長4.4%至5800億美元,而2021年的增長率為26.2%。由于通脹率不斷上升,終端市場需求持續下降,預計到2023年,半導體市場規模將比上年下降4.1%,達到5565億美元。
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到2022年,國內集成電路設計的銷售額預計將達到5345.7億元,同比增長16.5%,2021年達到20.1%,預計中國集成電路設計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擴大。
總之市場總是會一次又一次地打破預期,在半導體板塊還在下行期時,投資者便開始“搶跑”
困境反轉預期了。這一點與去年提早博弈海上風電板塊行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究竟這是擊鼓傳花的泡沫還是真的困境反轉還需投資者謹慎判斷。
東興證券認為半導體行業接近底部,靜待行業花開,從國產替代維度建議重點關注模擬 IC、MCU 和功率半導體行業,受益標的:圣邦股份、中穎電子、兆易創新、士蘭微和立昂微。另外持續看好半導體上游材料與設備,推薦滬硅產業、江豐電子,受益標的:拓荊科技、芯源微、格林達。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